虽说“大数据”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但在国内直到十年前才在互联网行业内的词汇中出现,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渗透到各行各业,俨然成为了高逼格的代名词。大到集团公司,小到平台电商,都喜欢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事业。
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的十年里,自主汽车企业同样在大数据应用及智能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放眼现在推出的乘用车,基本上都有一块“智能化”的中控屏和诸多“人机交互”功能。再加上亲民的价格,亮眼的外观,性价比也就成为了自主汽车取胜的标签。新能源汽车因为不受“三大件”的限制,所以相比燃油车有着更加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也就有了更加亮眼,更加未来的新车型。
在公认的工业4.0时代下造车,不管是燃油车也好,纯电动车也好,都在以全球化布局、智慧工厂、模块化架构等非传统方式升级造车,既能提升新车的整体品质,又可以尽量做到品牌的个性化和高认知度。不过,动态的市场变化、同级车型同质化现象的显现都影响着厂家产量、新车推新速度,一旦掌握不好节奏就会出现同品牌旗下车型相互竞争的局面,只能将销量不佳的车型停产或转产,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和整体布局有不小的影响,而中台的出现就可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丰田的TNGA架构、吉利的CMA平台、长城的ME平台,都是一种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设计和硬件上,而中台的作用则是在企业组织、业务、技术支持上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在国内比较成熟的应用案例应属阿里了。
淘宝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其之后的天猫商城、聚划算等电商平台,虽说内容有所区别,但在库存、订单管理、结算等环节有极高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如果都单独进行开发、管理、运营,对于人力、财务和物力势必是种巨大的资源浪费。通过应用模型和算法模型的设计,结合数据清洗等技术操作,将生态链中各环节得以“共建”。
互联网公司在中台建设上应用较多,而对于实体产业的造车企业准确的说,以往只是涉及到了中台的某些功能。而它到底对于车企和自主汽车品牌到底有着哪些实际的帮助呢?
首先,在车型的设计和硬件上有各家的架构和品控标准,而车内的智能化系统功能,可以说同质化很强,虽说在显示界面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涵盖的功能与体验感是否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主打不同人群的车型是否应该使用不一样的智能化系统,这些问题相信大多数自主品牌还无法精准的回答,毕竟智能化系统的装配现在只是“有”,而并非“好”。相比不停的迭代、打补丁,倒不如从根本上利用中台进行统筹规划。
其次,每家车企推出的新车型计划有着比较成熟的判定和依据,而中台的建设可以利用大数据、消费者人物画像、建造模型等方式为新车的推陈出新进行佐证和依据,尽最大可能避免“试错”的频率。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和品牌一致性是有百害而无一例的。
另外,对于提升前台服务能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台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消费者的需求和问题是多样的,往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而解决,为了产品而产品,由此就会出现“重复造轮子”的现象。而重复性的问题,以及重复性的解决方案进行沉淀、优化后,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台的作用远远不只以上几点,只是通过一些常规性的功能阐述其建设与应用的重要程度。“车”未来作为可移动的空间,已经远远超出了驾驶、乘坐的常规概念,而自动驾驶、高智能化的实现除了成熟的造车经验以外,确实需要以中台这种技术为支撑才可以事半功倍,让企业走的更稳、更远。就好像写信和现代通讯一样,功能和目的都是为了沟通,但后者所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即时的优势,其所衍生的是更多的探索与未来!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