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围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方面带来的应用发表观点,并对未来的交互方式和隐私问题进行阐述。
从左到右:陈宏、李斌、陈宁、王阳、林洺锋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李斌
5G和AI是自动驾驶非常重要的支柱
陈宏:我知道蔚来也是最近刚刚上市,在中国的EV行业里面绝对是头牌,引领中国的智能汽车发展,请您分享一下智慧城市、数字城市。
李斌:交通出行是城市形态带来的一个最重要变化。5G也好人工智能也好,我想会非常显著地推动自动驾驶的技术普及。如果我们展望一下,看自动驾驶到底会带来什么?
首先我们想象一下今天在城市里面最烦的事情是堵车,堵车是非常大的生命浪费,会有多大?全球加起来一天是1300亿分钟,相当于9000多万人24小时被方向盘扣在车上,按照工作时间去算的话是3亿多人,浪费是非常大的。假设都是自动驾驶,车上的时间被还回来的话,其实是非常大的解放。
另外非常令人心痛的数据,全球每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是125万人,这是非常大的数字。这个不是因为车不够安全,主要是开车的人不够安全。其实自动驾驶的车比人开车肯定是更可靠的。出行会变得更美好,整个城市也会变得更美好。
毫无疑问在自动驾驶这件事情上5G和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支柱,5G可以高速率传递低延时,这对自动驾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智能从感知、识别、驾驶的习惯训练,从决策的控制,肯定都是给自动驾驶发挥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想象一下自动驾驶以后,其实车会变成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你的时间解放出来以后,车里面的数字娱乐体验变得非常重要。数字娱乐体验又跟高速率的传输紧密相关,这也是5G带来非常重要的体验提升。
总体来讲,现在这个时间点很多技术的突破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自动驾驶这样的技术成熟又能够给我们将来的智慧城市能够带来一个更好的城市,这个是我的简单展望。
陈宏:你认为5G对自动驾驶再往前推一步,特别是城市环境中,数字城市之中的贡献和影响有多大?
李斌:我认为是两个方面:第一,自动驾驶的前提条件并不是5G,自动驾驶大部分的东西还是在车上自己去解决的,从芯片、传感器这些方面做更多的技术突破,是同时的。但是毫无疑问,5G数据传输改善的速率提高以后,能够把体验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我觉得从V2X的角度来讲,5G可以帮上很大的忙,5G其实会让自动驾驶的可靠性提升几个量级,会让它的体验能提升几个量级。
5G端到端的交互,屏是核心
陈宏:云天励飞在深圳是做的很多地方有我们所布的AI体系和人脸识别,公司在这一块对智慧城市的贡献?
陈宁:在我来看,其实数字城市的概念是人类生活过去50年进入快速数字化爆发的阶段,大概分三个阶段: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OT的阶段。其实在这三个阶段背后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从有线互联网连接到无线移动互联网,下一步5G会催生物理世界的传感器大规模链接和传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底层基础设施的技术。
5G的技术可以让物理世界更多的传感器网络做到实时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反馈。分析的技术是另外一个技术,就是人工智能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复杂计算等等这些深度学习已经论证了它在过去四五年的技术发展,能够让我们可以从城市级的海量数据中快速捕获有用的信息,并且给人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在应用方面探索了两个行业的具体解决方案:第一,平安城市,最早在深圳落应用的探索,可以说深圳2017年已经建成基于人工智能平安大脑或者数字大脑在平安领域的安全示范区。去年我们开始探索新零售领域,过去BAT电商平台对于线下的零售冲击这么大,核心的原因还是数字化的问题。因为电商拥有了用户画像,但是线下对于用户除了传统会员体系,其他完全不了解,没有便捷的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和未来的5G和IOT的技术赋能给线下的零售以一个可以去做用户的精准画像,或者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做到精准的营销。
陈宏:林总讲一下您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看法。
林洺锋:5G在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5G会大幅度提升传输速度,带来人与机器的交互更加频繁和方便、快捷。一是跟机器人交互,二是屏幕交互的核心,屏幕虽然现在是一个屏幕,也可以成为商店、虚拟的人、虚拟的机器等等。5G端到端的交互,屏是交互的核心,将来会到处是一个大屏幕的时代,特别是在智慧城市之中应用,数据的呈现终端都需要通过大屏幕呈现。
在智慧城市应用这一端,中国在应用层面是领先的,特别是在智慧路灯,多杆合一,很方便地减少了政府的投资,同时减少了民众的投诉。多杆合一之后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带来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都是带来很多的便利。特别是现在充电桩不好安装的时候,每一个智慧灯杆下面都可以在合适的位置装充电设备。这样的话充电也很方便,这是在应用端,中国领先的一个创意。
5G不仅改变生活方式,还会改变中国在全球的科技地位
陈宏:下面请王阳总,现在投入到很多类似高科技的公司,包括数字城市的类型公司,您讲一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王阳:智慧城市最开始是IBM提出智慧地球开始的,其实智慧地球它是有三个“I”所组成的,第一是你能够感知,能够把传感器铺设下去。第二个是互联互通,第三是智慧的部分。
今天我们谈5G和人工智能,5G是我们2019年全球性创新的话题,这个技术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可能改变中国在全球的科技地位。
大家都知道华为作为5G在全球领先的公司,这是中国的公司,因为华为的存在,中国的5G会领先于全球。就像当年IBM发明了个人电脑,在美国的PC普及是首先优于欧洲、亚洲,因为他们已经有了PC会涌现大量的软件公司,包括操作系统公司。今天不要说好像中国人在软件方面没有成就,那是因为谁不会开发安卓?这些东西都能写出来,但是问题是它已经铺开了,你后来是没法再盖过去的,它已经是根深蒂固。
我认为5G正好是中国洗牌的时候,有了5G在上面可以开发出相当多的依赖于M2M的高速应用。自动驾驶是其中的场景,还有远程的医疗、远程的教育,实时的自动化控制,包括智慧的制造、智能制造等等,都会延伸出来。
我作为投资者我非常看好这些公司,因为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个试验田在那里,这些公司是先于别人,并不是我们比别人聪明。中国还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并不是所有聪明人都在中国,我们有了5G应该向全世界愿意在5G上面做应用开发的公司敞开胸怀,让海外的公司也到这里来。
这个试验田在这里,他们既然在我们的园区做这样的试验,那么中国将会孵化出相当多的独角兽,就是因为5G,这是我们一定要抓住的机会。时间也就是一年到两年时间,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别人也就马上覆盖了。智慧城市的应用里面,包括5G、人工智能上面,就是要立足于5G进行突破。
数字城市到来,会有哪些应用?
陈宏:我们展望和想象未来,真是一个数字城市到来,有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的时候,有什么样真正能够看到的应用会发生?你弄那些数据你有数据中心吗?怎么分析它?怎么处理它?可能延伸出很多的问题,每个都是问题和挑战。
李斌: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专业还是跟出行相关一点的,出行以外的我试图去展望一下。
我1996年做互联网,后来我也去做过电商,做汽车的网站。过去20多年跟着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一起成长,后来是汽车+互联网一起成长。在这中间可以看到很多量变到质变的事情,比如说电商,最初带宽不高的情况下,体验是比较差的,整个后台系统并没有被互联网很好支持下,效率不是很高。但是过了第一代电商以后,差不多十年之后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再看移动互联网其实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概念的。
再往下到底会发生什么?5G或者人工智能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今天其实还是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5G其实还没有开始正式商业部署,人工智能也还在一个原型期,现在可能有一些场景,但肯定还没有深入地去用。
今天一定要站在十年以后往今天看,我们就知道今天部署的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当然我觉得十年以后的车,自动驾驶应该是基本功能,对这个行业有多大影响?影响会非常深远,很多展望的角度可能会不一样。
有的人说车会变少,我的展望不一样,我认为车会变多,因为买车送司机。为什么不买,车上的时间还可以用起来,这样的展望带来的角度不一样。如果你认为将来车会变多,随着5G或者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车会变成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车上的时间被解放出来,你要投资的方向可能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出行的事情,可能围绕着人去做投资,围绕着人的场景去做投资。
比如说IOT或者说5G,不光是带宽的问题,在可连接性,带宽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5G来了以后可能所有的电线老化程度、水管的老化程度,包括建筑本体检测,可能用的传感器的数量就是上百倍,成本也可以负担,连接的速度和效率也可以够,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看很多量变到质变的东西,我认为这种边界我今天是想象不到的,肯定是有无限的可能。
陈宁: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下机会:
第一,从技术的维度,我认为5G和人工智能带来了云创新的机会,在更加多元化的终端作为物联网的各类信息采集端,会有很多的硬件和软件创新的机会。
云端由于IOT的拓展,5G的拓展,有海量的数据采集,在云端在数据中心的各类大数据分析技术,真正能落地。不是像原来只是谈大数据,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边缘计算会成为一个新兴的计算节点,尤其是面向应用场景的边缘计算,因为边缘计算会以更加灵活的计算节点的形态解决很多在5G情况下AIOT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数字城市衣食住行的应用维度,跟我们相关的比如说平安城市,在社会治理,比如说零售也都有很多的可预见的未来一些已经或者很快出现的,比如说公共安全,已经出现了很多现象。
深圳用得比较早的区域,官方的统计数据,连续两年的两抢两盗的同比警情下降50%以上,深圳飞车抢夺是历史以来的城市特点,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时候非常严重,但是深圳已经成为治安最好,已经是飞车抢夺为零。所有的技术创新更关键是用技术的手段实现原来法律靠人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更高的效率,甚至做到靠人做不到的事情,更多让大家守法。
衣食住行更多是带着手机,我已经不再带钱包和钥匙,也许三五年以后不用带手机了,直接出去所有的事情全部刷脸,我们从键盘互联网的输入到触摸屏手机的输入,到AIOT到底是什么样的交互方式?趋势一定是让机器来配合人,而不是让人配合机器,键盘鼠标就是让人去学习怎么跟机器交互,在AIOT时代一定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这些技术手段。直接的刷脸不需要学,大家都会用,这是未来对我们的影响。
5G、人工智能、IOT这三项技术的融合会从技术层面和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带来很多的改变,以前不敢想的,未来已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王阳:我喜欢是在大健康范围内多想象,跟AI、5G相互结合,因为大健康这个产业、医疗产业是最大的产业。没有产业超过它的,在发达国家是这样,中国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一般投科技,这个行业必须是大行业,这样投资回报想象空间非常大。
林洺锋:数字化时代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特别是户内灯和户外灯将会成为连接的最好数据入口。它很均匀遍布在很均匀的区域,这是非常好的数据入口载体。
这样的话灯不是原来简单的灯,它也可以成为智能的入口,也可以成为数据的入口,也可以成为感知环境的端口,可以感知温度,也可以去产生负离子、改变空气环境,也可以为安全服务。可能没人的时候只要家里有电,可以感知到有人进来或者没人进来,也可以去跟整个环境,与人进行交互。这都在不知不觉地装了传感的体系,传感的系统。
我们的屏幕不仅仅是屏幕,我们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它一个交互的核心。未来会带来很多因为交互,因为传输的便利带来很多生活的变化。
未来交互方式会改变,植入是必走之路
陈宏:未来的大屏幕会开始分流我们的时间,不在手机和APP上,而是在周围的智能环境中,那个时候会不会产生新的独角兽企业起来,传统老的互联网公司该怎么办?
李斌:一定会有新的公司出来,这是毫无疑问。我们不用往回看那么远,就看2006年2007年的新浪,门户网站时代,新浪我觉得是遥远领先的,包括新浪博客有一阵也非常火,微博现在又重新上回来了。
我觉得不同的传输形式它带来的从用户端来看肯定不一样,包括最近为什么视频这么火?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带宽的传输速率上去了,包括短视频那么火?因为手机上面的传输成本下来了,速率上去了。
5G时代来了,比如说可能VR、AR的应用和今天的想象就完全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因为没有用到这些东西所以很难想象。交互方式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如果交互方式变了,其实你今天所熟悉的交互方式和一些APP或者是应用也好,肯定会有变化。
我觉得沉浸式的体验肯定是未来,沉浸式带来的体验是需要传感器和带宽足够。比如说车里面以前最早可能是一个喇叭,后来有几个喇叭,现在十几个喇叭,未来可能有好几百个,基本上声音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包括视频分辨率,4K、8K,肯定就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沉浸式的体验从5G的角度来讲,它的交互方式会不会变化?一定会变化的,和今天我们所说的交互方式肯定会不一样,就像PC的交互和手机的交互完全不一样。
VR和AR或者沉浸式体验的交互式方式不一样,比如说今天语音的交互还做不到那么好。如果它将来进一步地变好,可能车内的交互方式就完全变了。将来车内可能有很多的麦克风,可以精准定位每个地方的乘客需求,再加上图像视频识别,将来的交互方式基于高带宽低延时多传感器沉浸式的交互方式,是会把整个的交互变得特别自然,当然就不一定要看手机。
其实今天慢慢开始有人脸识别的支付,不需要你去输密码了。最近我有一个困扰,我把很多密码忘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肯定会变化的。还有声音的识别,也许是声音+图像的识别,可能身体姿态的识别,甚至于下一步再有情绪的识别,可能很多都不一样了。将来整个的交互趋势,一定是变得越来越自然化。
在这种交互下,很多东西入口就会变了,这个是毫无疑问。今天很欢迎的APP将来会死掉,这是毫无疑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因为交互方式会变。
王阳:展望未来的话,我们稍微疯狂一点。你说在将来的世界当中会不会还有手机?后面手机用来干吗?原来是打电话的。有一段时间谷歌眼镜是相当时髦,后来种种原因放弃了,我认为还会被重新拣起来。
现在手机上看一看电影也是不错,未来根本不需要打字的世界,将来看手机就是我们今天看PC,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习惯,而且手机最终会变成什么?变成你可穿戴设备有可能是植入。植入我们今天觉得很害怕,但是植入是将来必然会走的路,因为它可能使得你在某些方面缺一不可。
未来保护隐私需要把技术和法律结合起来
陈宏:随着数字城市做得越来越多,企业做得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多,未来隐私这个问题会是一个多么严肃的问题?
陈宁:隐私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有些企业家会认为中国可能就是因为有比较开放的数据环境才促进了创新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是我们必须非常正视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西方的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特别重视,但是我们现在这一块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空白。可喜的是2016年开始我们推动深圳去进行一个人工智能立法调研,2018年年初的时候,深圳市原来公安系统后来是发改委发布了深圳的各行业动态人像采集系统,是我们撰写的,这是对人脸人像在公共场所的采集进行规范进行约束。
生物特征这个事情是不可再造,跟身份证号或者采集手机号码不太一样,你可以换手机,但是你不能换脸,这个事情我们必须重视,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对于生物特征的采集,对于数据掌握以后,有可能分析出来这个城市的人消费心理是什么,除了消费心理还会分析出来商业谈判和商业决策的底线在哪。甚至做国防决策,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安全的问题。
所以这个事情需要重视规范,一方面是技术怎么做到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软件应用系统的自主可控,从技术的层面去规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规,需要把技术和法制法规两方面结合起来,不断严谨我们的法制法规,既能够给创新创业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同时又能够去引导它健康绿色地发展。并且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落实这些法律法规,不能完全相信人,因为人都是主观的。
比如说我们讲数字城市,数字城市背后一定是城市大脑,这个城市大脑一定是数据中心,在某种法律法规的规则下面去运行的,这个城市大脑一定比任何群体的人都要具备更高的执行度,可以更加不偏不倚地执行你制定出来的规则,我认为这是未来数字城市的走向。
林洺锋:我觉得在数字化时代,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都会让你的很多隐私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被感知。有了数字货币,有了定位,有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即使欧洲不允许做人脸采集的动作,但是你还得要用导航,你拒绝不了更好的支付方式,这些都是会暴露你的行踪,暴露你的经济支出的变化,都可以看出你的轨迹怎么样。
数字化时代政府部门会对整个社会治理,对人的管理更加方便,会更加掌控,特别是政府部门会对整个社会更有主导权和话语。可能以前要治理的东西很难治,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就变得很容易很方便,在数字化时代无论你想不想,法律允不允许,反正该发生已经发生了。阻挡不了,只有基本上做个好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