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1751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放眼望去,吃穿住行仿佛都能通过网购或互联网+满足。但这里面有一个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那就是汽车。
汽车作为常见的日消品,其销售似乎从来都没有和互联网紧密结合。汽车新零售也曾在2017年风起,呈百舸争流之势。但互联网+的结构规律,并没有贯穿带动传统的汽车销售行业。线上流量-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销售模式始终没能走向成熟,同为日消品,为何汽车的互联网之路如此艰难。
互联网从来都是打破交易壁垒、行业垄断的利刃。而汽车交易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尤为突出,为何互联网这把利刃始终没能豁出一道口子。其根本原因取决于两点:消费者与供应链。
消费者选择网购的出发点无外乎如下:
商品数量多品类全,有利于挑选对比;
节省购物时间成本,方便快捷;
便宜。
反观汽车在这几个维度上的表现:
1.新款车的挑选空间并不大,热销车型就那几款,网购的第一个优势没有凸显。
2.对于家中的“大件”消费品,汽车的更替时间长达几年。在购车上消费者对于快捷的需求并不明显,反而更喜欢精挑细选、线下试驾比较。
3.价格几乎是决定交易量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对于汽车销售的授权系统,眼下的平台根本不具备与厂商探讨“议价权”的条件。所以目前消费者,并不能在网上享受到低价。
汽车销售一直采取的是授权体制,机厂和4s店之间的牢固绑定,打造了坚如壁垒的垄断。没有授权几乎无法切入到汽车的流通环节,也正是这种封闭性,造就了如今汽车销售的诸多诟病。加价提车、绑定销售、售后差的事屡见不鲜,让承担比主流汽车消费国高出很多车价的车主,反而无法得到良好的消费体验。消费者怒而无法,因为没有选择。
汽车互联网销售是否有出路:
厂商和4s店,在汽车销售环节占据绝对的主动性。对于4s店来说,互联网+未必是好事。毕竟讲解、推荐、试驾都在店内,成单却不一定在哪。到嘴的鸭子哪能轻易放飞,易静不易动。
于机厂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互联网销售有可能拉动销量,但是体量庞大的线下销售系统也不能轻易动摇。更何况授权一级级的签下去,想要一下收回或改变绝非易事。
其实,像易车和汽车之家这样的流量巨头,曾试图通过线上汽车商城以B2C的形式,变线垂直流量。但是不控制仓储、配送,不提供售后的平台,于消费者有何用可言?而深究门户与厂商4s店的关系,后者仍是前者的金主,而非供应商。
歪歪想来,要广泛实现汽车互联网化,要么资本巨头强势加入,要么厂商或大型经销集团自营。放眼当下,网约车、单车、公共交通的争夺战都很惨烈,唯独汽车销售的资本热度较低。而销售闭环内部,因互联网销售与线下门店同宗同源,相互掣肘。一时肯定也无法理清利益纠葛,做出取舍。
新零售的东风还在刮,相信会不断有勇敢的创业者奔赴“汽车互联网+”的征程,也许我们现在正见证一个汽车时代的变迁。希望能尽快见到王者的诞生,让汽车的互联网梦不再骨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