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广州市利用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到深圳开会的机会,请曾培炎到广州标致视察,让他实地了解情况。曾培炎实地察看了广州标致后,提出两条意见,一是请东风公司来广州,建设大汽车集团;二是与日本本田公司合作。为什么将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扯到一起呢?
早在1991年,东风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合作裹步不前的时候,东风公司便心有旁骛,与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本田公司眉来眼去,最后双方在广东惠州合作成立了一个零部件公司,先试一试水的深浅。其想法是,先从零部件合作入手,待条件成熟后再上整车。犹如下围棋,东风公司和本田公司在中国的华南投下一枚“闲棋”。但这枚棋子投下后,几年时间动静也不大。以后,双方决定在惠州合作生产发动机,但也进展不顺,一直拖到1996年才在国家计委立项。1996年,邹家华提出,国内要以一汽、二汽等几大汽车厂家为基础,组建大型汽车集团,鼓励这些大的汽车企业收购地方企业。东风公司已经与本田公司在广东有了基础,根据建设大汽车集团的原则,国家计委的基本思路是,让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一起与广州重新合作,让东风公司帮衬广州一把。按照这一思路,广州轿车将成为东风公司的一部分,“三小”中的广州很可能不复存在。
广州人个性十足,虽然一跤跌得鼻青脸肿,仍决意要自己发展。在日本本田之前,广州已经与国际上欧宝、宝马、奔驰、菲亚特、现代、通用、本田等十余家汽车公司联系,经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美国通用和日本本田,两家二选一。
美国通用公司当年错过了进入中国的机会,现在志在必得,他们拿出当年与二汽合作时的“欧宝”系列车型,也愿意帮着广州标致消化部分债务。双方谈判进展顺利,用广州官员的话来说,“谈判已经完成了80%——90%的内容”,双方已经签署了“合资经营意向性协议”,就差“举行婚礼进洞房”了。通用公司也是信心满满,派遣大批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到广州投入具体工作,还在广州60层高的贸易大楼租了一层来办公。但关键时刻,美国人遇到了更具竞争力的日本人。
广州与法国合资吃了大亏,这一次选择新伙伴时多了几个心眼,始终坚持“货比三家”,择善而从。基于这一思路,广州一边在积极推进与通用公司的合作谈判,一边也在与其他公司探讨合作的条件。国际商务合作做就是这样,只要没有正式签约,就可以继续挑选合作伙伴。
广州虽然想自己单干,但国家计委的意见不能不考虑。
依照国家计委的意图,东风公司将与广州合作的意图转达给了本田公司中国北京事务所所长门胁轰二。门胁轰二迅速将此信息汇报给本田总部。时任副社长的宗国旨英对此相当重视,立即指示门胁轰二全力以赴投入谈判。广州与东风、本田的谈判大幕拉开了。
1997年4月,东风公司副总经理沈宁吾、东风公司南方事业部部长周文杰;本田公司北京事务所所长门胁轰二;广州市副市长张广宁、广州汽车工业办公室主任张房友两国三方代表坐到了一起。三方代表各怀心腹事,各打各的算盘。日本本田的条件是,本田公司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占有50%的股份;东风公司的要求是,在剩下的50%股份中,东风公司要占控股的地位;广州的要求是,不管谁与广州合作都要平等相待并共同承担债务。
东风公司、本田公司、广州三家在一起,如同两个巨人一个矮子,要三人平等合作,确非易事。东风公司与广州都是中国人,但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已经是8年的生意伙伴,三方中各方有各方的利益,犹如藤树共生,藤缠树,树绕藤,谈判一开始便出现复杂的局面。最初,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经过商量联合向广州提交一份合资公司股比划分方案:本田公司50%,东风公司26%,广州24%。合资公司优先考虑在广东惠州生产发动机,本田公司与东风公司在管理、生产、采购、销售领域持有主导权。
惠州的发动机是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的合作产物,合资还未开始,首先就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未免不够仗义。这一方案明显只考虑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的利益而弱化甚至边缘化了作为地主的广州,广州对此不能接受。虽然你们都是大公司,但公司是建立在广州,我是地主,请两个帮工来与我一起持家理政,但你们两个外来户居然要排开我来掌管我家里的大政,这说得通吗?广州对东风公司更有意见,都是中国人,你们却胳膊肘子朝外拐,先与日本人商量好再來逼我就范,这哪里有同胞之谊?
面对根本权益,广州毫不退缩。1997年5月31日,张房友约见东风公司沈宁吾与周文杰,明确表明广州的立场:“广州更换伙伴,但没有说定谁是新伙伴。东风公司是国家的大型汽车集团,我们不排除东风公司。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广州走与大集团合作的路子,但并没有确定广州一定要选择哪一家。我们的原则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既要要维护广州的利益,又要能平等合作,照顾各方利益。关于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共同提出的股比方案,广州无法接受。我们的要求很明确:第一,中方股份中,广州不能低于25%;第二,广州现在身背债务,新的合作伙伴中,不论中方、外方,都要按照股比承担债务;第三,广州与东风公司同为中方,应先统一意见,再一致对外。”
(作者:徐秉金 欧阳敏)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