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标致分手后,广州开始寻找新伙伴。广州寻找新伙伴的要价非常高:新的伙伴要在广州标致原有的厂址上动手建设,还要替广州标致背负几十亿元的债务。一个破了产的地方汽车企业,为何能开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呢?
1997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正处于起飞的时刻。自从“八五”、“九五”以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汽车工业更是领跑其他行业,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前进。199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到16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0万辆,市场购销两旺,前景一片光明。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选择对象已经今非昔比。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取得的丰厚回报,吸引着更多跨国公司渴望进入中国淘金。当时那些曾不看好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巨头,此时都争先恐后地以各种方式挤进中国,美国通用、美国福特、法国雪铁龙、日本丰田等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合资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日本、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都急不可耐地与中国接触,希望得到进入中国市场的门票,这其中就包括日本本田汽车公司。
本田汽车公司的全称是“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为本田宗一郎。1906年11月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从小酷爱机械,16岁高校毕业后,本田来到东京到汽车修理厂当学徒。1928年回到家乡开设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技术商会滨松支店。靠着自己勤奋和努力,本田的小店生意兴隆。但本田不满足于修理汽车挣点钱,他希望自己能在技术上有更多的作为,于是毅然关闭了生意兴隆的修理厂,开始投身技术研究工作。二战后,日本工业基础全被摧毁,百业萧条,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汽车成为重要交通运输工具。但日本汽车厂已被炸平,国内汽车奇缺,各种畜力车、人力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些人将废旧的汽车、摩托车的发动机拆下来装在板车、人力车等各种稀奇古怪的车辆上充当动力。为了满足市场对摩托车用发动机的需求,1946年,本田宗一郎创建“本田技术研究所”,生产摩托车用发动机。1948年成立“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并于第二年开始生产摩托车,经过几年打拼,本田摩托很快发展成为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之一。
1963年,本田宗一郎涉足汽车生产且后来居上,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成为日本仅次于丰田和日产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厂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本田已发展为世纪知名的汽车、摩托车及各种通用动力产品的生产企业,产品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国内,本田有7家工厂;在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制造厂。从1981年起,本田先后与中国重庆、广州、天津、上海、洛阳等地的一些摩托车制造厂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看到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纷纷进军中国,本田公司不甘落后,也积极地寻找机会进入中国。1997年,中国广州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分手,给本田进入中国提供了契机。
在外人眼里,广州与标致分手后独自背负着30亿元的天价债务,既缺乏发展汽车所必备的技术又缺少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眼睛看得见的遗产只有原广州标致破旧的组装厂房和几千辆停放在露天日晒雨淋日渐陈旧的标致505轿车。广州标致还能发展轿车吗?
广州人自己不这样看,他们认为,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利用政策门槛限制各地乱上轿车,这对于已经进入国家“三大三小”布局的广州是一大利好,相当于有“汽车户口”;1997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火热的市场形势,说明发展汽车是符合潮流的;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思想解放、政策优惠、市场繁荣,汽车保有量几乎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1/10,从经济发展来看,这里是全国最为有利的地方。办成一件事情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广州既有“汽车户口”、又有优惠政策、还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改革开放造成国内大批人才“孔雀东南飞”, 可以大批延揽汽车人才。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广州全占了。
依据上述条件,广州市政府决定:对内重整旗鼓,对外全面出击,一定要把发展汽车的大旗重新树起来。广东省委书记谢飞提出:“找一名副市长专门抓汽车,一定要保留住广州的汽车户口”。关键时刻,广州市副市长张广宁临危受命。其实何止张广宁,1996年4月,在广州标致大厦即将倾倒时,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汽车办主任张房友就已经挺身而出,担当起了广州标致的中方负责人。新任广州市市长林树森也可以称为“汽车市长”,关键时刻,他亲自带队“跑部进京”,做通了上至国务院副总理下至有关部委的司长、处长的工作,为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定下了基调。
(作者:徐秉金 欧阳敏)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