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好玩有趣

为什么自主品牌乘用车大部分采用三菱发动机?

收藏 阅读:
 
编辑:zhuqingfeng 来源:爱车联播网 时间:2017-05-10 21:05

动力总成通常会占到整车成本的20%-30%,控制动力总成就控制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和利润来源,那为什么自主品牌乘用车要外采发动机呢,为什么大部分采用三菱发动机呢?

  

  先说需求端。09年左右,国家推出政策大力扶植小排量汽车,免购置税,后来政策收紧改为50%交购置税,这一系列政策都对自主品牌的发展给予的巨大推力,要知道十万以下,尤其3-8万这个价位的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购置税等费用的优惠的吸引力可谓巨大。大家所熟知的比亚迪,华晨等等都是在那个阶段发展壮大的,尤其比亚迪。但是,在这个市场快速打开时,发动机却成为了他们的规模扩张的瓶颈,比亚迪之前是没有自主发动机的,现在的1.5是逆向开发的,当时还没投产,华晨虽然有绵阳动力,但是无论是质量还是产能都满足不了市场使用,东南等等情况大多类似,对于小排量政策这个东风大家之前都没有准备,那么面对这么好的市场行情,动力总成外采成为必然。

  

  话分两头,再说供应端,小排量汽油发动机其实技术难度并不高,投入也并不是特别大(与整车比),但是,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这类项目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建设周期长,使用成熟技术,使用现有车间,3C件外采的话,仅新建装配线,达到质量稳定的大批量生产也得1-2年,如果新设计,新工艺,新建车间,3C自制那么需要更长时间。三菱公司早先在中国的市场策略是以技术转让为主,无论是动力总成还是整车,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和猎豹合作、和东南合作都是这个模式,在动力总成方面也是如此,2000年左右与东安的合资就是技术换钱,五、六年后的与沈飞的合作呢,也是从东安三菱的发展看到了一点希望,从市场上来看,我觉得,这两次合作都是三菱无意而为的,也就是说,我觉得三菱不过想卖点老旧技术换点钱而已,根本没有有远见也没有预见到了09 10年的这一波行情,甚至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形势都不见得有什么远见。除了这两个三菱,全国范围内独立的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工厂也就是绵阳动力。三菱在东安的技术上面有说的4G1,4G9,大概是90年代的技术,在沈阳的技术是稍微新一些4A9吧,虽然技术稍微落后,但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技术真的是有积累的,这里的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技术,无论是设计还是工艺到质量到成本,都是非常优化的。就最终产品来说,无论是参数还是质量都在当时最具竞争力的。而那波行情也让两个三菱的合资公司的产能扩张到了最大,同时成本也大幅降低,使产品价格也更低。

  好了,两端说完,巧合也罢,必然也罢,在那个时间节点,自主车企要发展,两个三菱正好可以提供他们解决他们瓶颈问题的方案,一切都水到渠成,结果就是你看到的。

  故事还没完。10 11年,很快购置税政策就退出了,政策的影响减弱迅速,自主品牌的市场再一次下跌收窄。在之前两年间,自主品牌一来有了缓冲时间,一来手里有了钱,小牌量发动机本来技术就不是瓶颈,大量自主品牌就开始规划或生产或扩建自己的发动机工厂。比亚迪推出自己的1.5,长城1.5,华晨自己又新建了一个发动机工厂等等,谁也不想让发动机这么大一块肥肉放在别人嘴里,而两个独立在主机厂外的三菱发动机工厂的处境愈发的尴尬,两年间两家的产量迅速下跌,市场上自主车企也都纷纷将原来配三菱发动机的车型又换回自己的发动机,比亚迪F3,华晨FRV等等。一场狂欢就此落幕。

  

  但,故事还在继续。

  上面提到,沈飞与三菱的合作更为深入,三菱好像是50%占股,所以三菱将更为先进的技术都交给了沈阳三菱,这让沈阳三菱现在的产品仍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尤其与他的大哥东安三菱的产品相比,这种优势市场让他也吃掉了很多东安三菱原来的市场,市场定位仍然是作为自主品牌动力缺口的补充。而东安三菱呢,11年 12年左右被长安并购,从此抱上长安大腿,长安汽车在车企里,算是很上进的,无论是管理,还是作风,13年14年长安接连推出的逸动、CS35、CS75大获成功,而原来的长安的动力来源,自身的重庆工厂出现产能和质量控制瓶颈,长安将目光放到了有优质的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生产和管理基础东安三菱,那么以后东安三菱的市场应该转为保长安为主,辅以其他的市场。

  三菱发动机的质量真的很好吗?

  对于消费者来说,质量就代表着用户买到不合格产品(这个不合格产品的定义不是按照厂家的设计、生产、质量的定义,而是用户感受的定义,这也是AUDIT这种质量评价方式现在为什么这么被重视的原因)的概率。注意,质量问题就是概率问题,只要有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就一定会发生,不过是量和频率的差别,质量控制的重点就是控制质量问题的量和频率。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于厂家来说就是一个百分比,甚至是PPM,但对于用户来说就是100%。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说到质量,吹体系,吹流程,吹方法都是虚的,只有数据不说谎,正如上面讲的,质量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概率,那他就是可以比较的若干指标。那些对车质量品头论足的,很少见到拿出数据的,因为这些数据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是机密。

  比如有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叫千台维修频次,R/1000,也就是每销售出去1000台产品中返修的台数,往往会有一个时间限制,比如三个月千台,六月千台,十二月千台,代表的就是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内销售出去的产品的维修千频。很多车企用这个指标来作为质量的外显指标之一。两年前的调研中(很多都是非正规途径),某三菱发动机的千台维修频次大概在10-20多台,做一个对比,某中美合资品牌大概控制在个位数,某自主品牌自主发动机大概在30-50,其实这也代表了绝大多数国内车企的质量情况。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水分,那就是这些参数都是来自于经销商,也就是4S店,对于车厂来说,4S是受其控制的,什么算质量问题予以索赔,什么不算话术对应,这是每个经销商都有学会的,那对于车厂自己的产品来说,他有一个优势就是小问题,是可以通过经销商端消化掉的,这些问题最终不计入质量指标,而外采发动机,对于车厂来说是毫不客气毫不手软的,甚至没病还要抽两鞭子,所以我们认为车厂自己的参数肯定是有水分,而入三菱这样外采的就真实很多,当然这中间到底多大水,我们也是不知道的。

  举个例子,西北B开头某厂现在已经全面铺开用自己的1.5发动机了,包括在其混动车上,但是,其品牌的出租车和出口产品上用的发动机仍然都是三菱的发动机,这其中的奥妙,我想大家也能猜个大概,但从外显指标来看,他自己的千频指标也是很漂亮的,不信,有没有B开头的的工程师初来报个料。

  那么三菱的发动机质量好吗,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三菱的发动机参数现在来看真的是不够看,但为什么还在用?我认为可以说是不错的,也正是其稳定的质量带来产品的竞争力,让其能在这么激烈的市场中存活,而且还活的不错,至少证明,他的质量是被市场认可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

相关阅读
在线汽车投诉 在线购车咨询
自主原创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