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愚人节,但这条消息却不是来自愚人节的玩笑。2017年4月1日,一汽轿车发布了一则《关于终止建设中国一汽D021项目》的公告。公告称,自2012年开始建设的高端MPV项目——D021项目正式宣告终止,该项目预计投资10亿元,而截止目前已经实际投入了2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占了大头,是1.8亿元。这意味着,前期投入的2亿元人民币白白打了水漂。(PS:好心疼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啊~~)
与此同时,一汽轿车在同一天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公司净利亏损9.54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902.38%,公司近几年产销规模较小,经营困难。因公司2016年日常关联交易议案未获股东大会通过,且关联交易对公司影响重大,会计师事务所无法估计此事对财报的影响,因此对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一汽轿车4月1日公告截图
在关于终止建设D021项目的原因中,一汽轿车称,公司综合市场调研结论、项目成本状态、油耗法规要求和企业品牌现状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中国一汽D021车型难以在该细分市场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为避免投资损失,优化公司项目资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司的综合效益,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经公司相关专业部门审慎研究,公司拟终止该项目的继续实施。
一汽D021项目的前世今生
关于一汽内部代号为D021的高端MPV项目,要追溯到六年前了。
2011年,时任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丕杰曾在发布奔腾品牌未来规划时表示,在2014年,奔腾将推出一款MPV车型,满足用户亦家亦商的多重需求。
而在2012年10月30日,一汽轿车对外发布重大投资公告称,一汽轿车拟投资10.13亿元建设中国一汽D021项目,该项目是公司全新自主开发的一款高端MPV车型。根据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期为32个月。
也就是说,按照计划,上述项目应该在2015年8月份就完成,但是现在已经是2017年4月份了,一汽轿车终于在拖无可拖的情况下发布了终止公告。
而在当年D021项目的消息刚刚发布之时,就有业内人士质疑称,在当前一汽轿车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一汽方面没有积极查找销售下滑的原因,不去研发新技术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没有想办法提高汽车的销售量,而是豪掷10亿元开发前途未卜的MPV车型,这种行为实在让人不得其解。
数百亿的研发费用去哪了?
近几年,关于一汽集团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产出却廖廖无几的情况,多被外界诟病。
早前,就有媒体汇总了从2008年至2014年六年以来一汽在研发费用方面的投入,在不计算人员费用、日常支出等项目的前提下,六年里一汽已经在自主研发领域投入了超过381亿的资金。而其中,光十二五期间一汽复兴红旗品牌就抛出一百来个亿的魄力可不是其他汽车企业随随便便就能够接受的。
如果你没有概念,那么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就能展示一汽到底有多么土豪。观致品牌从无到有也不过花了20来个亿。东风成为PSA的第一大股东也就花了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0来个亿。吉利全盘收购沃尔沃也就花了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2亿。也就是说,算上之前投入的,一汽复兴一个红旗品牌够买至少两个以上的沃尔沃了。
分析认为,在一汽的整车研发投资项目中,呈现出的是严重的比例失衡。贴近市场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奔腾品牌因为隶属关系很难得到一汽集团的重视。相反,偏离市场定位的一些车型却因为隶属于集团项目而备受重视,占据了大量的资源。
附表:2008-2015年一汽集团研发费用投入情况
“共和国长子”深陷自主困局
在一汽的“十二五”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即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时任一汽集团董事长的徐建一提出了“统一思想干自主,统一资源干自主”,由此,“不顾一切干自主”也成为了当时集团上下最鼓舞士气的口号。
在尚未对旗下自主品牌形成完整的战略思路和统一规划时,2012年,一汽自主的一个全新品牌“欧朗”诞生了。时年4月,一汽欧朗正式上市。这款被喻为“站在一汽轿车巨人肩膀上”的小型车,却在上市半年后就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一度全国的月销量仅百余辆,定价过高和宣传推广不力成为被经销商诟病的硬伤。昙花一现后,欧朗此后一直处于停产传闻中,这一花费10亿元研发经费打造的新品牌由此不了了之。
也就是在欧朗品牌问世的前后,一汽将雪藏多年的红旗品牌拿上了桌面。为了复兴红旗,一汽集团在“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了近160亿元研发经费,项目团队达到1600人。即便是重金打造,但红旗与欧朗几乎殊途同归。2015年10月、11月,乘联会连续两个月未公布红旗H7的产量,而是只有销量数据。一时间红旗停产的传闻甚嚣尘上。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红旗H7累计销售4500辆,月平均销量仅在400辆左右,而部分销量还是依赖于政府采购。无疑,一汽这一次又没摸准市场的脉搏。
在欧朗和红旗相继失利后,奔腾成为一汽自主品牌重要的支撑力量。2013年5月奔腾X80上市,凭借SUV市场的走强和自身过硬的品质,奔腾X80上市后曾一车难求、加价销售。但问题也由此暴露,由于之前规划的产能仅为每月数千辆,零部件采购、生产等方面无法满足销售,导致新车型前期冲量不利,直接影响了后续销量。而同样的情况在最早的奔腾B70身上也曾经上演。从奔腾的产品规划看,在其它主流自主品牌打破脑袋将产品力逐步向上时,奔腾却选择了一个激流勇退的做法。产品越出越低端,品牌越做越没底。
一汽自主品牌的发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十二五”期间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引发了外界的种种质疑。仅以红旗品牌为例,5年里投入的研发费用约达160亿元,而波音777客机研发费用不过30亿美元,就是全球炙手可热的特斯拉2014年的研发投入不过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0亿元。正是这样的悬殊对比,让一汽内部的腐败窝案最终浮出水面。
2011年,《一汽集团主业重组改制方案》获得国资委批准,这是一汽整体上市继2007年后再次被提上日程。同年,一汽股份成立,标志着一汽集团主业资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整体上市的障碍基本被扫除。但是,因百亿资金去向不明引发的“审计风暴”让一汽整体上市的梦戛然而止。
审计风暴撕开了一汽反腐的一道口子,截至2015年3月,在一把手徐建一落马之前,已有多名高管被调岗、换岗或立案调查。据一汽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自2012年被卷入反腐风暴之后,一汽集团内部的多项研发工作停滞不前,导致“十二五”期间很多目标无法实现。
(作者:郑雪芹)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