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自主原创

赵航:市场换技术是伪命题 既然失败不如留给自己

收藏 点击:
 
编辑:郑雪芹 来源:自主汽车网 时间:2016-09-20 17:09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三十年合资之路,是否达成了这个目标呢?对于这个话题,业界也一直颇有争议。

  2016年9月19日,在新浪汽车联合自主汽车网共同举办的轮语汇第六期沙龙上,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认为,市场换技术的逻辑是混乱的,如果跨国公司把技术给你了市场也就给你了,所以不存在市场换技术,实践中也是否定的,我们不仅没有换来技术,反而丢失了市场。

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赵航.jpg

  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赵航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占领市场,用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占领市场。在我们没有技术的时候,他们用桑塔纳、捷达占领市场;当我们掌握了可以跟桑塔纳和捷达比肩的技术的时候,他们用帕萨特和蒙迪欧占领市场;当我们掌握了帕萨特和蒙迪欧的时候,他们又用“全球同步、中国首发”的产品来占领市场。所以说市场换技术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国家政策能够考虑到自主品牌发展的话,那么市场换技术既然已经失败了,还不如把市场留给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限制了合资企业的若干个后续工厂建设能力的快速扩充,我们就给自主品牌留出了市场。

  大家都在说自主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那么谁给的夹缝,怎么形成的夹缝?在自主品牌发展中,政府、企业、社会、媒体甚至消费者,都有责任。嘴上说要支持自主品牌,但消费者买车的时候首先考虑合资品牌或进口品牌。所以,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各个层次说起来都支持自主品牌,实际干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赵航认为,现在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还没有一个把自主品牌当成重点投资的对象。从数额上比较来看,他们旗下的合资企业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建工厂,但自主品牌能投一个就不错了,至今还没有几个集团为自主品牌投到二工厂、三工厂这样的规模。

  虽然我们说起来都是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发展自主品牌,从政府到集团,到媒体,到各个企业,都认为要做我们自己的东西,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集团要考虑它的盈利,它的发展可持续性,在投资上当然也就有所倾斜了。

  那么,如何平衡自主与合资的关系?赵航的观点是市场仍然要继续开放,但在政府层面应该有一些明确界定,为了我们的目标,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要有我们自己的政策延续和调整。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政策一成不变。现在实际情况是跨国巨头都来到中国了,局面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已经不是当时的三大三小政策了。但按照当时的政策,合资周期到期了,二十年续三十年,三十年续五十年,等于子孙的市场都让出去了。一工厂干完了,二工厂、三工厂、四工厂都纷纷上马了,现在五六工厂合资企业也有很多。

  对于政策来说,当时就不应该批那么多工厂,合资一两家即可,如果要让五工厂、六工厂,三十万辆、六十万辆的工厂无限去建,就给我们形成了夹缝。假如我们就是一二工厂,产能不能再扩大,我们就不会是夹缝。就像家用电器,原来我们买索尼松下和日立,现在冰箱、洗衣机还买他们的牌子吗?海尔,成我们自己的了。

  现在,自主品牌扩充了能力令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同样看到合资品牌扩充更快。所以我们压力更大,夹缝更加狭窄。自主汽车今年是火了,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正在瞄准我们占优势的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在做工作。我们的优势是小型车,但现在大众、通用等跨国公司也要做小型车,而且一上来就是百万辆甚至两百万辆的上规模。

  归根结底,除了政府和消费者层面的支持,自主品牌汽车还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更好地生存。什么叫做核心技术,就是离开这些技术就不叫汽车了,不是说你会弄个电动摇窗座椅就行了,就像东风和台湾的纳智捷,因为它是合资工厂,不具备全车开发,所开发的纳智捷,就是在车身上做一点小改进,电动摇窗、隔音玻璃、座椅舒服一点而已。以纳智捷这个车的核心技术来说,发动机、自动变速箱、驱动系统哪个是它自己的?它还是原来三菱的基础。

  我们的自主品牌也有这种趋势,弄个显示屏,弄个车身上的自动摇窗机构,但这些东西并不一定是汽车的核心,所以自主品牌要瞄准核心技术,只要掌握了一两个核心技术就可以整合别人,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只能被别人整合,所以,自主品牌关键还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

(作者:郑雪芹)

【手机版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系自主汽车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zizhuauto.com ,谢谢合作。
相关阅读
在线汽车投诉 在线购车咨询
自主原创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