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金,祖籍河北昌黎,193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2001年徐秉金担任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工作,历任国家计委外事局副局长、国家经委机电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副司长、国务院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任,外经贸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司长、部长助理。1991年5月,徐秉金调任国家机电产品进口审查办公室主任。
长期代表国家工业系统参加中美市场准入谈判、GATT(关贸总协定)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曾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以及GATT和WTO的主要谈判代表。为中国WTO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发展战略”开宗明义:
轿车工业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零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技术密集,关联面广,生产链条长的综合性大生产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积极发展轿车工业,将有力地促进冶金、化工、石油、机械、电子、建材、轻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道路、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产业结构现代化。
“发展战略”对发展轿车工业所需的钢材、汽油、技术装备、道路交通等重要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
每辆普通轿车耗钢材约一吨,但国产钢材的品种和质量尚无法得到保证。
目前我国原油产量1.3亿吨,加工量0.9亿吨,生产车用汽油0.15亿吨。预计200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1.75亿吨,生产汽油0.42亿吨,柴油0.6亿吨。届时国内汽车保有量可达1250万辆,所需汽油0.33亿吨,柴油0.11亿吨。
轿车工业技术装备所需资金约占全部投资的70%左右,除部分大型关键、精密以及测试仪器需进口外,要充分利用我国机电行业和竣工的力量,组织科研攻关,自己试制生产设备。
目前,我国公路路面质量差。混流交通,通过能力低,道路发展压力大。可以通过以车养路的方式增加道路建设资金。
轿车数量的增加将加快城市建设进程,推动大城市的卫星城发展,促进城市的现代化。
“发展战略”对轿车零部件发展提出了明确原则:
1、相对独立并适度超前。
2、外向型发展原则。在国内轿车工业尚未达到经济规模前,必须积极打入国际市场,形成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格局。
3、统一规划的原则。要做到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各轿车厂不能单独搞自己封闭的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
4、特殊扶持的原则。为保证轿车零部件发展所需资金,设立轿车零部件发展基金,利用每年进口整车和全套散件的调节税以及各地收取的轿车横向配套费作为基金的来源,用于全国集中安排的零部件项目。对零部件外向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冶金、化工、石油、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与轿车工业配套的产品,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应根据轿车工业的要求同步发展,列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应该明确引进产品必须国产化,国产化的产品必须达到引进技术的标准。
“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轿车工业一定需要国家出台扶持政策:
1、投资政策。中国轿车起步已晚,为保证发展速度,必须保持足够的资金。在投资多元化的基础上,国家应采取投资倾斜政策。
2、关于利用外资和中外合资政策。
3、关于轿车进口替代和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
4、实行特殊的金融政策。
5、实行关税保护和优惠关税政策。
6、关于治理开发和人才培养政策。
“发展战略”提出,1989年到200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为:
1、销售方向上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2000年以前,应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兼顾出口。国内需求流向主要是公务、商务、旅游、出租等集团需要,少量进入家庭。
2、生产数量上,1990年以前,除自己生产外,极少量进口部分整车(主要从苏联东欧国家进口);1995年以前,除特殊专向用车外,不再进口整车;2000年以前,基本满足国内需要,不再进口,并少量出口整车,大批量出口轿车零部件。
3、产品发展上,1995年以前,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联合开发为主,1995年以后,以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并重,2000年以后,以自主开发为主。
4、技术水平上,2000年前后,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轿车车型体系,质量和成本基本达到九十年代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
5、资金投放上,要针对我国轿车工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逐步完善和确立家里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和相关工业体系。
这份“发展战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份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文件依据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和中央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为中国轿车工业制定了发展蓝图和具体规划。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份“发展战略”也仍然具有生命活力。
根据国务院轿车发展的总体安排,1989年,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对轿车项目所需投资做出测算:
“三大”轿车合资项目总规模为42万辆,固定资产投资约8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约30亿元;
一汽15万辆,其中国家投资30亿元;
二汽15万辆,其中国家投资37亿元;
上海12万辆,其中地方自筹12.85亿元。
国务院作出发展轿车工业的决定时已是“七五”末期,建设三个大型轿车厂所需几十亿投资,“七五”期间已不可能安排,只能在国民经济“八五”规划中来安排了。1990年1月9日,国家计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国民经济“八五规划”,发展轿车工业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资金问题是讨论的焦点。此时,中汽总公司也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八五期间汽车工业基本建设安排方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1989年,原中汽联撤销,重新恢复为中汽总公司,蔡诗晴任总经理,负责全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行业管理。新成立不久的中汽总公司从汽车工业行业自身需要考虑,除了要求“八五”期间,一汽、二汽两个轿车厂同时上马外,还要求重型车、轻型车等项目在“八五”期间动工,要求国家在投资上平行安排。中汽总公司的方案基本内容如下:
“八五”期间共安排260个项目,投资140亿元资金,其中专项贷款资金84亿元。260个项目中,限上项目57项,投资74.3亿元。其中整车及总成项目29项,投资58亿元,零部件项目28项,投资16.34亿元。
中汽总公司设想,“八五”期间,中国轿车、轻型车、重型车齐头并进,其中仅轿车工业要形成51.5万辆的生产能力,共建设50个轿车零部件“小型巨人”。中汽总公司希望借助这次中国轿车工业发展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借助国家政策得到一次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其想法可以理解。但这个方案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明显的差距。
拿到中汽总公司这个规划,国家计委相关司局倒吸一口凉气。140亿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了国家计委80亿的测算,即使国家计委将“八五”期间全国机电、纺织、汽车等项目所有的资金都给中汽总公司都不够。他们认为,中汽总公司的《八五期间汽车工业基本建设安排方案》与中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作者:翎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