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金,祖籍河北昌黎,193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2001年徐秉金担任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工作,历任国家计委外事局副局长、国家经委机电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副司长、国务院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任,外经贸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司长、部长助理。1991年5月,徐秉金调任国家机电产品进口审查办公室主任。
长期代表国家工业系统参加中美市场准入谈判、GATT(关贸总协定)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曾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以及GATT和WTO的主要谈判代表。为中国WTO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1958年5月21日下午,一辆崭新的小轿车驶进中南海,停在怀仁堂前的小花园旁边。此时恰逢中共八届二次全会在北京召开,不少代表围着车子观看。不一会儿,毛泽东与林伯渠来到轿车前,毛泽东满面笑容,在车子周围看了看,然后与林伯渠一起坐上车。轿车围着小花园转了两圈,毛泽东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了”。此时距离毛泽东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开会就好了”的话刚刚过去2年。正是有了毛泽东的这句话,才促成了中国轿车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1956年的中国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取得伟大的成就,由于苏联的帮助,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钢铁、煤炭、电力、汽车、飞机、轮船、坦克等工业部门建设初见成效。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面对满场代表,毛泽东红光满面,侃侃而谈。毛泽东的这次讲话,就是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他在讲话中谈到了即将投产的中国汽车,并发出了内心的希望:“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开会就好了”。
官员用车与政治有关。作为政府官员,尤其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乘坐本国生产的轿车,既是民族自尊心的需要,也是政治需要。绝大多数能生产轿车国家领导人基本上都是乘坐本国生产的轿车。早期的苏联,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全部都是乘坐苏联自己生产吉姆牌高级轿车。中国没有造车能力,解放之初,中国官员乘坐的轿车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缴获敌方,一是外购。1949年,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乘坐的轿车就是斯大林送给他的吉斯110防弹轿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按照中国当时的生产水平,生产轿车还不现实,毛泽东的话只是表明了一种希望。但参加会议的一机部部长黄敬却将毛泽东的话听进去了,作为汽车生产的主管机关,他要将毛泽东的希望变为现实。
1957年4月,黄敬到一汽来检查工作时与饶斌等人谈到了毛泽东的讲话,要求一汽要准备试制轿车和越野车。一个月后,1957年5月,一机部正式给一汽下达了生产小汽车的任务,并要求“越快越好”。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生产轿车的正式文件。这份文件第一次吹响了中国发展轿车的进军号。
根据今天的分类,卡车为商用车;轿车为乘用车。汽车发明之初,就是取代马车给人乘用的,所以在国外,轿车的研制生产一直走在卡车前面,轿车的生产规模也要远远大于卡车。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只能先发展卡车。
一辆轿车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等几部分组成,共有约2万多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形状各异,由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安装在汽车上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工程,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保证汽车安全行驶。要使得这几万个零部件按照规范的要求相互配合,完好地工作,对机械、冶金、石化、纺织等基础行业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机械加工工业。人类最新发明的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等高精尖设备都是在轿车的生产需求下应运而生的。轿车的发展历史说明,轿车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工业进步的动力来源之一。
卡车与轿车因为功用不同,在设计与生产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卡车的功能是载货,要求坚固结实,马力大。轿车的功能是人乘坐,因此,人类对轿车的安全、舒适、美观有着更高的要求,较卡车而言,制造的难度也就更高。人们常用一种通俗的比喻,如果将卡车生产看成是小学水平,那么轿车生产就是大学水平。这中间相隔几个数量级。不谈这种比喻是否科学,但它说明轿车从设计到制造有着更大的难度,由于人类对“更好”的不断追求,使得轿车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辆轿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
一汽是按照卡车厂设计的,所有的机械和工装设备都是按照卡车生产配备的。从当时的设备与技术条件来说,一汽不具备生产轿车的条件。但毛泽东的希望就是动力,一机部下达的文件就是压力。虽然客观条件不具备,但将生产轿车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汽人还是想方设法迈开了轿车制造的第一步。
根据一机部的要求和一汽的现实,饶斌提出“仿造为主,适当改造”。仿造的工作由孟少农具体领导。
要仿造就得有对象,一汽从世界各汽车生产大国购回一批产品,有苏联的“胜利”、德国的“奔驰”、法国的“西姆卡”、英国的“福特赛飞”、日本的“丰田”等。朱德委员长在视察一汽时得知一汽要自己生产轿车,非常支持,立即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送给他的“斯柯达”高级轿车赠送给一汽作为样车。
经过对样车的测绘和研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孟少农确定了产品设计方案,要求试制的轿车有“胜利”那样良好的通过性,奔驰和丰田那样的经济型,有奔驰和“西姆卡”的舒适性,像福特和“西姆卡”那样结构简单。把这些优点集中起来,发动机和底盘仿造奔驰190,加大轮胎宽度,提高底盘与地面间隙,保证良好的通过性。加大后桥变速比,采用奔驰的4挡变速箱以提高爬坡能力。车身结构仿造法国“西姆卡”,外形和内饰件在“西姆卡”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
孟少农绘制了“构想图”。根据孟少农绘制的构想图,轿车设计自重1230公斤,总重(乘坐6人及行李)1650公斤。最高车速128公里/小时,经济车速30~50公里/小时,平均油耗不大于9.5公升/百公里。动力性低于奔驰但高于“胜利”和丰田;经济性接近奔驰和丰田优于“胜利”和“西姆卡”、福特;座位宽敞舒适,优于奔驰和“西姆卡”,成本低于奔驰接近“西姆卡”。
试制轿车设计方案出来了,产品号为ca71,ca为生产厂家一汽的代码,7为轿车的编码,1表示第一辆。但叫什么名字呢?一时间众说纷纭。黄敬提出,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中国地处社会主义的东方,就定名为“东风”。
(作者:翎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