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坚持举办中国汽车创新论坛的第十届。十余年来,我们本着坚守国家利益、坚持人民利益、支持汽车行业创新发展的原则,高举创新旗帜,讴歌自主创新,形成了重大影响力,把握了行业舆论导向,在思想多元、认识复杂、舆论纷繁中,发挥了汽车社会意见领袖的作用,赢得了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
中国汽车创新论坛已经成为著名的活动品牌。我们将不辜负行业的期望,把十年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当做新的历史起点。历史是最好的导师,是验证真理的试金石,是明辨是非的标准。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中国汽车来说,这十年过得不平凡,它浓缩和折射了中国汽车的诞生以及辉煌与曲折。
走向汽车大国可有多条路 走向汽车强国只有一条路
以史为镜明兴衰。处在重要历史阶段和关口时,正确理性地梳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从历史兴衰中找到规律,坚定信念和理想。十多年来的自主创新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任务,也不是为适应政治需要采取的迎合性措施,更不是汽车人在国人面前装扮自己的英雄脸谱。自主创新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汽车人在成功与失败中悟出的发展真谛,是纵观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科学定位,是树立中国支柱产业地位的必须选择,是每一个微观汽车企业建立长青基业的战略安排,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核心问题的最具实事求是精神的表达。自主创新不应是软绵绵的期待和干巴巴的口号,而应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为它提供新的养分和注解,对它进行塑造和加工。标定这些注解力度和加工深度的,正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超越了企业个体,超越了个人所在的细分行业和部门职能,成为自立自强、科学发展的代名词,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优良传统和当下汽车企业核心价值最具体、最生动的精神支柱。
我们创办中国汽车创新论坛已经十年。十年,足以让一颗小苗成长为一颗大树,也足以让一种意志消损。值得欣慰的是,时间的砥砺,不仅没有销蚀中国汽车创新的动能,反而使创新领先者越战越勇;环境的演变,不仅没有淹没创新领先者的意志,而且把创新的底色打磨得更加鲜亮。值得骄傲的是,岁月磨洗没有改变“创新”对中国汽车人精神家园的意义,我们还在用“自主创新”表达中国汽车人心底的价值归属,我们还在用“自主创新”来鼓励行业里那些自强不息的英雄,我们还在用“自主发展难题”来传递对核心技术缺乏、体系创新能力弱等现实的强烈忧患。
十年的历程得出的鲜明结论是:走向汽车大国可以有多条路,但走向汽车强国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人的基本共识。纵观以往,中国汽车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主创新投入这么大的热情和行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急迫和沉重。自主创新成为每一位有责任感和理想的汽车人的内心夙愿。不干自主有负罪感,干了自主不成功有愧疚感,力求自主成功成为当代中国汽车人的精神追求和事业成功的最高境界。没有干自主等于没干汽车,等于汽车职业生涯的失败。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自主创新伟大实践中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先锋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最艰巨的任务是突破自主发展瓶颈,自主发展不够是主要矛盾、核心问题、巨大隐忧。依靠谁去破解主要矛盾,排除巨大隐忧,解决核心问题?在自主创新攻坚战中,谁能担当突击队、敢死队?我们在自主创新的努力奋斗中,积累了什么力量,掌握了什么武器?毫无疑问,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我们在实现汽车强国创新之路上的骨干中坚力量。
我们看到,改革创新立起了一组组难以磨灭的英雄群像:在汽车出口名单中,我们看到了奇瑞、长城、宇通的创新精神;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中,我们看到了长安、江淮、福田的创新成果;在一汽、广汽、上汽整体上市的努力中,我们看到了国企自主创新的长远安排;在面对市场变化的“战略转型”中,我们也看到了奇瑞、比亚迪自我否定的魄力和勇气;在“走出去”战略中,在抓住金融危机的机会,果断出手,理性选择,成功收购世界优良资产的行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吉利的成熟和积累。
所有这些,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汽车人除了具有做世界最大汽车产业的雄心,也具备做世界强大汽车产业的品格,也证明了一个不变的道理:成为汽车强国必须依靠自主发展,自主发展要靠创新来实现。
自主创新进入更艰难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普遍焦虑
毋庸置疑,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在今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十年前相比,面临的竞争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五年前相比,面临的软硬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自主汽车企业在发展能力日新月异的进步中,依旧境况逼仄,壮志难酬。
当下,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环境的确有“恶化”现象。一方面,有的企业,感染了合资依赖症,陷入引进循环不能自拔;有的个人,犯了选择性失明症,动辄拿自主企业的短处与跨国公司的长处进行“对标”。这些行为不仅动摇着人们对自主自强的产业规律认知,而且拉抬着做自主创新的心理门槛和情感成本。另一方面,在快车道上高速奔跑了十多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多元多变的竞争新阶段,自主创新发展的市场压力空前增大。因此,面对是合资还是自主的纠结,面对是近期赚快钱还是长期做品牌的苦恼,面对跨国公司步步紧逼的险情,面对自身体质还较弱、能力还不足的窘境,业内外都弥漫着强烈的自主焦虑。正是在普遍性的焦虑中,人们清晰地看到,忽视自主、对自主失去信心和耐心,哪怕只是某些人、某些细分行业的局部行为,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可承受之痛”。人们对自立自强的渴盼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在“合资者吃肉,自主者喝汤”的市场生态中遭遇侵蚀,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图景里面临尴尬,并在“中国制造”能力的提高中生出渐行渐远之虞。自主创新走到了又一个爬坡路口,需要新的动力。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改革创新不如从前了,而是我们改革创新深入之后,在走向微观的同时,宏观上逐渐失去了自主精神的价值引领。失去自主引领的微观改革和个体创新,不仅会导致集体的自主焦虑,而且难以达到汽车强国目标。
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特别需要自主精神的强大引领
眼下,自主精神的坐标意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只有在自主精神的牵引下,我们才能通过深化改革,为自主发展创造一片新的天地,这其中包括更好的政策制度设计,更好的企业战略安排,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更好的组织创新心态。惟如此,我们方能用新的自主发展的成绩,去尊重和报偿每个中国汽车人心中哪怕一点一滴的自主情思;惟如此,我们才能实现新的梦想。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是中国汽车产业离强大仍然有相当远的距离。中国汽车市场成长速度与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之间,呈现出较大差距。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外资的技术和产品拉动。在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产品大都处于中低端水平,缺乏较强竞争能力。轿车自主品牌多年市场占有率长期徘徊在三成市场份额“关口”,而且只能以廉价、薄利来对抗占据市场70%份额的合资品牌轿车和纯进口车。一旦遇到市场的风吹草动,自主品牌往往是最先受冲击者。虽然近几年来汽车出口大幅增长,但主要靠价格优势获取市场。当前,自主发展正面临重要挑战。在这一轮市场增速下滑的冲击下,自主企业遇到的困难最大、最多。
我认为,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自主创新越需要强大的精神,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多的耐心,也包括对产业发展规律更深刻的洞透。
我们应该看到,自主品牌汽车当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如质量保卫战,比如品牌向上突破,比如突围外资围剿等,都是大多数跨国公司在成长中曾遇到的问题。我坚信,全球化没有定式,角色可以互换,中国未必一直做世界工厂。中国人不缺少聪明才智,缺少的是自主精神和决心、毅力、信念,当然也缺少时间的积淀。虽然中国汽车现在还缺少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中国的自主品牌还显得稚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企业比起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发展时间还太短,不应揠苗助长、求全责备,自主创新需要宽容的氛围,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世界名牌的诞生和成长都需要艰辛的培育过程。百年老店靠的也是时间的打磨,历史的积淀和不断创新的滋养。
我愿意用这样的心得与大家共勉:创新贵在坚持,创新没有终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