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在中国》之逆势投资——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访谈实录摘要
中国经济网:因为工作性质,您一直接触跨国车企。您认为,与之前相比,跨国车企目前在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有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徐秉金:中国的投资环境,对于跨国车企而言,一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实际上,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享受着超水平待遇。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国也进步了,环境当然要变化。咱们变化了,跨国车企就得适应中国的环境。
说中国的环境变了,或者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不好,影响汽车。(一个原因)是因为限购。其实,环境污染不光是汽车排放造成的。但是,限购以后确实对汽车市场带来影响。
不能靠简单的限,要靠管。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要上一个台阶,可以学一学(先进经验),香港、澳门,小街道、车也不少,每天都走得很顺,没那么堵。为什么我们老这么堵呢?这是我们管理上的问题,光靠限或者控购,用这个办法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网:对于跨国车企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您是怎么看的?例如,大众。作为第一批来华合资的企业,您如何评价?
徐秉金:大众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因为,大家不来的时候,它来了。而且,是在我们市场困难的时候。同时,在中国的高利润,把德国大众也带起来了。
(大众的到来)也使中国汽车认识了真正的汽车是什么样的,是怎么生产的。这可以说对中国汽车发展,一开始的起步有一个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我们有了外国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下去,把已经国产化的技术,用到我们自己的汽车上,慢慢就能有我们自己的车了。所以,合资企业在中国,启蒙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国真正走哪条路,怎么做汽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但是,合资不能终生合资,合资的目的还是搞自主。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何在中国自主汽车上做点贡献,把自主汽车搞成,这是最核心的。
中国经济网:有观点认为,“自主创新要有核心技术,不要简单国产化”,“车企合资正在逼近核心技术”,您的观点是怎样的?未来,核心技术会不会实现国产化?
徐秉金:当时,合资的目标是很清楚的。一汽主要是和德国人合资,消化吸收后搞自主。二汽,是以出口为导向。但是回过头来看,合资这么长时间,我们没有真正拿到核心技术。而且,我们的话语权没了,议价权没了,整个汽车行业都被控制了。现在,零部件企业,90%以上都变为外国独资企业了。所以,我当时就提出,合资制度就是伪制度。这个核心技术必须得靠自己创造。
中国经济网:跨国车企的股比之争,一直是中外方博弈的焦点,可以说如今已经进入了胶着状态,您怎么看股比之争的现在和未来?
徐秉金:对于合资企业股权的问题,当时我是坚决主张守住51%。中方多一个点,起码就有话语权。合资企业必须控制在中国人手里,但实际上我们控制不了。目前的现状,国家不出台政策是绝对不行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