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一亿五千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司机近四年来就激增一亿,总人数也是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背后,却是公众对中国司机总体素质不高的口诛笔伐。也许是刚刚迈入汽车社会,一切还不成熟,中国司机大多对汽车认识比较肤浅,对汽车存在种种偏见。笔者仅就自己的观察罗列一二,不到之处还望各位看官轻拍:
偏见一:以“价”取“车”
许多中国司机认为:价钱高的车就是好车,哪怕这车性能平平;便宜车就是烂车,哪怕这车是性价比超高的好车。虽然说“一分钱一分货”,但是中国车价,尤其进口、合资车定价背离价值规律,价格虚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合资畅销车加价销售屡见不鲜,再如国外的街车、工具车进口到中国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这些车未见得多性能多豪华,只因为一个“贵”字,就受到国内不差钱的土豪的追捧,以至于在国外普普通通的车到了中国就成了好车、豪车,而且越贵越卖得好,马太效应明显。“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土豪们信奉这句话,对车的偏见,可以说怎一个“土“字了得。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好”车真值那么多吗?应该说土豪们代表了大多数国人“以价取车”的倾向。
偏见二:以“名”取“车”
许多中国司机认为:名字不好,哪怕车再好也要打折扣。要么买车时因为名字犹豫再三,要么坚决不买。对于这一点,中国自主品牌的那匹黑马应该深有体会。无独有偶,因为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许多车企尽管努力造车,车子质量也不差,但却因为名字影响了形象、影响了销量,造成这些车企“躺着也中枪”。奇怪的是,中国司机对国产车名字非常在意,对进口车则比较宽容,这恐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偏见三:以“出生”取“车”
听过一个笑话,一个人开一辆进口车走过一条烂路,车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人骂道:这破路!后来,还是这人开着一辆国产车走过同样的路,车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个人破口大骂:这破车!这个笑话的的内涵不言而喻:同样的路,同样的车,只因为车子出自不同的国家,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许多中国司机戴有色眼镜看车:进口车哪怕车再烂都是好车,国产车哪怕车再好都是烂车!
偏见四:以“身量”取“车”
许多中国司机认为:大车就是好车,这点从我国SUV连年热销就可见一斑。与欧洲国家相反,节能环保的两厢车、微型车在中国被人鄙夷,国人偏好身量大的车。君不见国人买车,哪怕预算有限,也要咬牙上大车。大车好,但是油价贵,于是许多大身板,小排量,“小马拉大车”的SUV在中国应运而生。以大为美,以大为好,以“身量”取“车”,精品小车哪怕性能再好也不招人待见……这种偏见再加上许多司机无德无品,马路上汽车“以大欺小”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的现象屡有发生。当然,SUV油耗、用车成本相对较高,许多“打肿脸充胖子”,为开车出门划算不划算而头疼的人也在这类司机当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