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内引擎轰鸣,人潮涌动。由中国摩托车商会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北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以下简称“北京摩展”)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开年第一展”,本届展会以“普及安全文明骑行意识,推动摩托车文化有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50家企业和数万名观众参与。展区面积达7万平方米,涵盖整车、零部件、改装、骑行装备等全产业链,堪称亚洲规模最大的摩托车行业盛会。
国际品牌如本田、雅马哈、川崎、宝马等悉数亮相,国内品牌钱江、奔达、凯威等也携最新车型登台竞技。展会首日即迎来近20场新品发布会,多款全球或亚洲首发车型惊艳登场。例如,本田推出搭载AI智能导航系统的豪华巡航车,雅马哈展示了新一代氢能源电摩,而国内品牌钱江则发布了首款搭载自主研发四缸引擎的运动仿赛车型。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彰显了技术突破,更以“首发经济”为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跨界融合:从工业制造到文化生态的全面升级
本届摩展的亮点之一,是突破了传统工业展会的单一模式,将产业链与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在“机车艺术定制空间”展区,20台全球顶流定制机车集结亮相。从哈雷的复古改装到本田的赛博朋克风格,每台车都堪称艺术品。知名改装厂牌 Mandrill Garage 的负责人表示:“中国玩家的创意和技术已不输欧美,未来定制市场潜力巨大。”
文化板块同样吸睛。“典藏机车年鉴” 展区汇聚了30台经典老爷车,包括杜卡迪Paul Smart 1000LE和本田“北欧女神”,观众可近距离感受工业美学的百年演变。而“我们的摩托生活”回忆展则通过20辆“高龄”国产老车,讲述了中国摩托车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逆袭之路。现场播放的发动机拆解视频,直观展现了国产“多缸电控引擎”的技术实力,引发观众阵阵惊叹。
安全与政策:行业破局的关键命题
“禁限摩政策”始终是制约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痛点。在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报告会上,专家们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直言:“中美贸易摩擦是挑战,更是机遇。”他建议取消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政策,并呼吁逐步放开城市禁限摩限制,以释放消费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摩托车保有量已达1.2亿辆,但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1/3,政策松绑或将撬动千亿级市场。
公安部相关机构代表则分享了西安的试点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摩托车专用道、完善骑行培训体系,西安的摩托车事故率同比下降28%,成为“禁限转共生”的典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骏教授强调:“管理政策需从‘堵’转向‘疏’,安全文明骑行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文化活动:让骑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摩托车产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行业总产值突破 2000亿元 ,同比增长12%,其中新能源电摩占比达18%,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出口方面,东南亚和南美市场贡献了45%的份额,比亚乔、RA等品牌通过本土化战略迅速抢占市场。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行业呈向上发展趋势。主办方为推广摩托车文化策划了十余场互动活动。安全驾驶培训成为焦点,Honda、钱江等品牌联合举办10场公益培训,参与者可现场体验紧急制动、弯道控制等技巧。中华志愿者协会的“安驾小课堂”则通过模拟事故场景,警示骑手佩戴护具的重要性。
文化板块同样丰富多彩。“燃擎之影,文明先行”摄影展展出200幅作品,记录骑行者的自由与责任;摩托创想插画展 邀请94位艺术家创作400余幅作品,将机械美学与艺术灵感完美融合。一位观众感叹:“没想到摩托车还能这么玩,这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展会开幕式上,MotoGP世界冠军凯西·斯通纳 的发言引发共鸣:“中国市场的活力令人惊叹,这里将是全球摩托车文化的下一个中心。”而行业领导们一致认为,2025年或将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分水岭”。随着政策优化、技术突破和文化普及,摩托车产业有望从“小众爱好”迈向“大众消费”,开启黄金十年。
骑行是风驰电掣的速度,还是自由不羁的精神?是城市通勤的利器,还是跨界艺术的载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观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