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关于东京车展的各种消息霸了大家的屏,但关于车型简介的内容想必每个人都看腻了。都说日本的K-Car好,都说丰田和马自达开始搞电动化,但不知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日系厂家在一瞬间便纷纷玩儿起了花活儿,甚至让很多非日本本土知名车企都未能出席?其实,在东京车展参展的日系大厂们,为我们提供的可以说是一整套关乎未来出行方式的参考方案。
中短途有纯电车型,解决停车难和污染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本土汽车市场有个和我们国内相似的特点——车多地少。换句话说,日本消费者所面临的停车难和停车贵问题,我们也正在面临着。因此,日本政府要求消费者在购买K-Car级别以上车型的时候,都必须出示自己拥有固定停车位的证明,否则便只能选择车身短小灵活的K-Car。
所以,日本的街头巷尾,我们总能看到各式各样古灵精怪的K-Car。这些车型被买回去的最大用途,就是市区内的通勤和日常“买菜”用,经济实惠好开,还不用担心不好停车。本届东京车展上,不少厂家都在K-Car上下功夫,纯电车型越来越多,续航里程不求多、空间不求特别大,但求应付日常使用足矣。
在日系厂家的眼中,K-Car是标标准准的代步工具,只要能满足消费者中短途的出行需求就已经达成使命。这时,纯电动车型就发挥出了低俗区间走走停停路况下的行驶优势了,速度越慢越省油、启停次数越多越经济。K-Car“触电”,不仅更经济环保,也更贴合使用场景,综合来看非常好用。
中长途有燃料电池和油电混动,用户习惯不改变
出远门,纯电动车显然不太够用,谁也不想半路没电、不想为找充电桩发愁、更不想充电一等半小时起步。在这种使用场景前提下,日系阵营主攻的燃料电池车型和油电混动车型作用不小,它们不用改变用户的用车习惯,不管是充能方式还是续航里程,都和传统燃油车相同或更胜一筹,但换来的是实打实的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以新兴的燃料电池车为例,它们完全做到了零排放,使用的氢能源可以通过更绿色的方式所制备,充能时间和燃油车相同,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能加满。油电混动就不用说了,国内市场已经有很多消费者购买了日系混动车型,使用体验非常友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燃料电池车和油电混动车会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有了清晰的定位,日系厂家在发展这类车型的时候便不过多地考虑车身尺寸问题,毕竟出门在外车子要大一些才好。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燃料电池车还是油电混动车型,它们的身材几乎都在A级以上。它们的适用范围更广泛、能为中长途出行提供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和K-Car一起组成了高低搭配,无缝涵盖了各类出行情景。
自主品牌发力,未来出行模式或更清晰
一说到纯电动,就有不少人喜欢拿特斯拉说事儿。实际上,比起美国的用车环境,日本的环境和国内更相似,我们都有人口密度极高的大型城市、有着同样的停车难停车贵问题、有着高昂的油价等等,因此,特斯拉的设计理念未必符合国人的用车需求,而日系厂家们的思路或许更适应我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未雨绸缪,现在准备得越充分,在将来就会掌握越多得主动权。目前已经有自主品牌开始着手于此,通过推出不同能源类型和不同车型平台来探索未来的主流出行模式。以长城汽车为例,专门针对短途通勤市场的欧拉品牌销量有目共睹,小巧灵活的车身和亲民的售价尤其满足城市消费者在市区用车的使用环境特点。
在混动方面,长城旗下高端品牌WEY所推出的插电混动车型P8表现抢眼,整车具备良好的驾驶质感和令人满意的高续航、高经济性。而在燃料电池方面,长城已经开始了针对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和整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已经初获成果,未来大有作为。和长城一样的自主品牌还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等,作为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所采取的行动,都让我们深感欣慰。
结语:中国人对出行方式的探索,自主品牌从未缺席
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丰厚。但随着产业革命和消费升级的节奏越来越快,自主品牌们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与生产节奏以应对市场需求。从今年的东京车展上,我们看到了关乎未来出行方式的一些新概念,在东京车展之前,不少自主品牌就已经采取了行动,方案和思路科学合理,非常贴合实际使用需求。关于未来的探索,自主品牌从未缺席。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