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75岁的生日。然而,本应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女儿孟晚舟只能通过朋友圈表达对父亲生日的祝福和思念,一句“等我回来”揪着多少国人的心。
其实关于孟晚舟事件的始末已经成为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也只有米国才能做出这种无理搅三分的事情。其实,在新时代下,中国的自主发展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作为“新四大发明”,华为、联想等一批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显示出国力的强大,在国际舞台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也正因为如此,让某些超级大国感受到了威胁,想着各种方法阻止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
但,他们忘记了一件事,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比从前,不管是军事、商业还是经济,都已经无法同日而语。提高关税、限制自由,还想着用这些小朋友才玩的把戏遏制中国的发展,还真是“勇气可嘉”。
回看近十几年自主品牌的发展,除了互联网行业、通信行业外,自主汽车工业也是在创新和品牌化上迈出了“质”的一步。十年前,自主车企推出的车型很多都“似曾相识”,逆向研发居多,也才有了保时泰这种雅号。而随着技术、人才的积累,理念的不断创新,已经进入到正向研发的阶段,一汽、长城、长安等一批自主品牌的再塑,不仅让国人开始挺国货,而且在海外的布局同样可圈可点。
越来越多的自主车型在路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投入到造车大军中,虽说发展的路径很值得人期待,但同样,如果有些问题无法解决,那么自主强则中国强的实现,最起码对于自主汽车产业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让更多的外资品牌觊觎,进而出现一家自主车企也多家外资品牌合作,这种合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国际化的管理经验、理念和模式,但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依然是一个壁垒,从长远看会让自主品牌的发展出现“空心化”。
10月24日,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下线了第一辆国产版Model 3,对于“特粉”来说是件好事,可对于自主新能源车企来说就未必了。虽说市场竞争是正常规律,可如果只是为了招商引资,而忽略了自主品牌的长期培养和发展,孰对孰错恐怕就不好评论了。一方面对于纯外资的特斯拉敞开180°大门,而对于自主新能源的发展只是打开了90°甚至更少。如果自主燃油车用奋起直追来形容,那么自主新能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已经接近同一起跑线上,对内对外的两种政策,恐怕自主新能源汽车也难逃“奋起直追”的命运。
自主强则中国强并非只是口号,看看孟晚舟的“脚环”,看看贸易战的持久,再看看年青一代对苹果手机的热衷,无疑对国人是一种震撼。幸好,这种震撼已经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政府的强有力发声,自主品牌的持续创新和全球布局,老百姓对于国货的逐步认可,都让中国强成为了可以触碰到的目标。
中国制造2025,可期不可欺!
【手机版二维码】